海洲村 灯都产源地 原是海中洲
“家乡原是海中洲,沉积肥土九百周。问本追源珠玑巷,宗亲走难开缘由。”西江畔,古海乡,一首民谣道出了中山市古镇镇海洲村及村中姓氏由来,却也道不尽数百年变迁的历史。
旧时海洲分八坊,坊坊人丁兴旺。至今,麒麟坊的青石板巷依然镌刻着昔日繁华,沿路祠堂历经风雨洗礼,在青砖黛瓦中流出不同时代建筑艺术融合的痕迹。近百年来,一代代海洲青年从这里拜别祖先,远渡重洋开辟新天地。
归途万里,他们对家乡和族人的牵挂,通过知识、技术与资金的反哺,成为海洲走向城镇现代化的关键性力量——
20世纪30年代,从海洲村走出去的古镇镇首个留学生袁开,回到村里建起珠江三角洲第一间小型机榨糖厂,带来民族工业发展的曙光;80年代,到香港探亲的海洲青年带回两盏壁灯,生产出古镇镇第一盏商品灯,自此点亮“中国灯都”之光。
挥手自兹去,征途是故乡。从海洲人走向世界,到推动灯饰产业走向世界,建设家乡的海洲力量,代代传承。如今,从一个侨村走出的世界级产业,正在走向新的征程。
曹古海,是今天“中国灯饰之都”古镇镇的俗称,代表古镇、海洲、曹步三个古村落。清光绪年间,海洲乡名慢慢的出现,与古镇乡、曹步乡同时并入榄都。
旧时海洲八坊,分别名为沙源、民乐、市边、红庙、教昌、北海、麒麟、显龙,后又分出华光,袁、魏、欧、张等大姓宗族在此生息繁衍。2002年,上述9个自然村合并为海洲村,“海洲”之名演绎了这片土地从海上沙洲到建村立坊的历史长卷。
麒麟坊是这段历史的忠实记录者:一个自然村,拥有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广府旧民居和中西式老房子约百座。
沿着麒麟中心大街上磨砺百年的青石板向东,一座保存完整的清代祠堂——魏氏宗祠,静卧在溪边垂杨柳旁。三叠式马头墙、青黛的鸳瓦、飞翘的檐角、高低错落的兽脊斗拱……这些色彩和符号,都是魏氏宗祠给海洲人留下的审美记忆,是村中引以为豪的历史沉积。
与魏氏宗祠一墙之隔,是海洲历史名人——魏邦平的故居。1883年,魏邦平生于海洲乡麒麟坊,在乡塾接受启蒙教育,13岁随父赴日本。古镇镇志记载,清末,魏邦平留下“昂然七尺躯,不能作国家干城,非夫也”的豪言,投身军旅,一生经历了从旅日学生、清朝武举人到革命军政府陆军司令的多重身份转变。民国时期,为纪念魏邦平,海洲、古镇、曹步三乡曾一度合并命名为“邦平乡”。
史料记载,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洋潮”在“曹古海”大规模兴起,村民经由港澳,以合约雇佣形式或亲友援引出洋,这便是近代古镇乡亲连群出洋、旅居港澳地区的源由起始。后来,海洲侨胞和港澳乡亲回乡探亲,带回丰厚的钱财物资接济家乡,为当时海洲村的经济社会建设作出巨大贡献。
同一时期,一批青年学子在乡贤的资助下,也走向了外出求学的道路。1919年,海洲学子袁开中学毕业,萌生“农业救国”的宏愿,意欲出国留学。魏邦平得知后,牵头发动乡亲襄助,筹集了学费路费。1920年,袁开乘船赴德国留学,成为“曹古海”历史上第一个留学生。凭着顽强的意志和刻苦精神,袁开攻读八年终获博士学位。
“开眼看世界”的时代,海洲人将豪情洒向江河湖海。20世纪30年代,国内民族工业得到发展,“曹古海”地区多有侨胞、同胞回乡办厂、设小公司。袁开也学成回国,立志把新的知识与技术带回家乡。
1931年,袁开返乡开办农场,将所学付诸实践,1933年在海洲村建起珠江三角洲第一间小型机榨糖厂,成为珠江三角洲推广发展高产蔗和创设小型机械制糖的先驱。
此后,海洲村先后建起7家糖厂,实业兴村名声外显。史料显示,20世纪四五十年代海洲村就拥有了医院、茶楼、学校等城镇配套,而且有自己的渡口和“火轮船”——有个村民耳熟能详的典故,当时许多前往澳门谋生的过路客,远眺夜晚海洲村的亮光,还以为已经到了澳门。
在袁开回乡建糖厂、开启海洲工业化征程的故事过去近半个世纪后,又一代海洲青年为海洲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1981年,海洲青年袁达光和几个年轻人商议创业。他们前往香港探亲时,从香港闪烁霓虹与华美灯饰中得到灵感,回乡后便做出了第一批自制壁灯。
从无到有,从有到强,海洲村诞生的“第一盏灯”、第一间厂,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山灯饰产业走向“中国灯都”的第一把火。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海外侨胞和港澳乡亲成为海洲产业高质量发展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批“投资人”。
“当时的一万块钱,村民自己是拿不出来的,只有靠在海外的家人亲属支持。”袁达光回忆,裕华家用电器厂几个合伙人合股建厂的资金,多数来源于身在海外的家属、侨胞。家家出力,户户凑钱,海洲侨胞和乡亲为古镇灯饰产业高质量发展筹集了第一桶金。
从“家家有华侨”到“户户起作坊”,海洲村成为古镇灯饰工业创立的发源地,催动区域迈向工业化与城镇化,被誉为“电器之乡”。
走在海洲村迎丰路上,一些门楼上仍留存有充满历史感的灯饰店名,依稀可以窥见往日“灯饰一条街”的踪迹。1983年,裕华家用电器厂成立,成为海洲乃至古镇最早的灯饰厂家。
不久后,在海洲村迎丰路上,“宏泰”“高宝”“宏昌”“丽达”“华光”等灯企纷纷建立,未来的“中国灯饰之都”形成了第一条灯饰街。
很快,这把产业之火很快点燃了全镇,古镇灯饰产业迅速从仿造和组装阶段走向自建厂房和自制配件,产业链快速形成。20世纪80年代后期,古镇的灯饰产品在全国各大灯饰市场销售中占据40%—50%的份额,走上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阶段。
不仅回乡投资建厂,海洲乡亲也乐于捐资助医。在推动海洲灯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海洲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海外侨胞和港澳乡亲的倾情相助。
就在海洲村兴红路上,已经建成近30年的海洲医院(又名“袁瀛杰医院”),至今每天仍接诊近400人次,为海洲村及周边镇街人口提供医疗服务。1992年,旅港澳乡亲袁社堂、袁兆英、袁永安等倡议捐建海洲医院,袁兆英先生以袁瀛杰慈善基金会名义捐款100万港元,袁永安等港澳乡亲、海外侨胞以及香港中山侨商会积极做出响应,共筹得善款超320万元。3年后,医院落成并交付使用,自此成为海洲村甚至周边区域的支撑,服务了一代又一代海洲人。
如果说任何一本讨论广东专业镇经济的著作,都不可能跳过古镇镇;那么任何一段对古镇产业高质量发展历程的回顾,也不可能跳过海洲村。
从工业化进程到推动现代化医疗设施,海洲村每一次飞跃发展的关键节点,不能离开海外和港澳乡亲的力量。
2015年,海洲村跻身“亿元村”,村集体经济逐步发展。在广东省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推动高水平发展背景下,海洲村再次迎来新机遇——一场产业和城镇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实践,正改变着这个侨村。
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下称“工改”),重塑了海洲村的工业园和生产力。拱北河畔,曾是灯饰配件中小微企业集中地的大华工业区。该片区占地面积约130亩,未来将升级改造成为嘉隆科技园。当前,项目一期已建成高层厂房10栋,相关企业陆续进驻,项目二期也正在紧张施工中。
而在河对岸不远处,占地面积约160亩的螺沙工业区“工改”项目汲取大华工业区合作开发项目经验,提出与企业合作开发的新模式,项目已于2024年3月清拆动工。这两个“工改”项目拆除整理面积合计近300亩,海洲村以“腾笼换鸟”的形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导入了智慧灯杆、生物医药和芯片制造等高端产业。
近年来,“工改”带来的村集体物业增值,以及产业升级带来的正向影响,使海洲村村集体收入节节攀高。在乡村振兴方面,海洲村计划打造绿博园文旅夜游示范基地推动一二三产深层次地融合发展的局面,持续提升村集体收入。
海洲的变化,侨胞和乡亲们看在眼里。2023年5月中旬,在香港与内地全面恢复通关后,近200名海洲旅港乡亲分批到访古镇镇。一次久违的相聚,让旅港乡亲感叹家乡的发展速度:“家乡的发展建设我们肯定要出一份力量,接下来也会一如既往地支持家乡各项事业发展!”
尽管时间已逝去40多年,但每逢一个客商到海洲村,大抵都会听到一个有关灯饰起源的故事。这一个故事,与当时几名海洲青年有关。
1981年盛夏,两名海洲青年袁达光、袁玉满踏上了去香港的客轮。除了探亲,此行他们还怀揣着一个大胆的创业梦。
在此行之前,33岁的袁达光已经辞去了海洲村砖厂的厂长职务,和几名合伙人决心创业。
创业伊始,香港成为他们寻找灵感的第一站,也是最重要的一站。当时,袁达光的父母兄弟均在香港,来自香港的商品和信息,对当时仍处于闭塞环境中的海洲青年来说,充满冲击、富有吸引力。
在香港商场,袁达光和袁玉满被此前没见过的灯饰所吸引,他们花费80港币购买了两盏壁灯,带回了古镇——40多年后,灯都古镇·灯文化博物馆在陈列中复刻了当年他们回乡后仿制灯具的场景:一根电线、一条弯管、一个灯泡加灯座,一台简易灯具就成型了。
1982年10月,第一批古镇人自制的商品灯在古镇诞生。1983年,袁达光、袁玉满等5人,每人各出资一万元,合股建厂,成立裕华家用电器厂。袁达光也被誉为古镇第一代“灯饰人”的代表。
此后,灯饰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古镇迈向“中国灯饰之都”的征程,开启了。
村内建起遍地的家庭小作坊电器厂,海洲人敢闯敢干的魄力也在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再次体现,“提灯走天涯”成为古镇灯饰在全国快速扩展时期的独特现象。
“第一次出远门,我就坐了26个小时的火车。”中山市侨界青年联合会副监事长魏长威回忆。一批时年不到20岁的海洲灯饰人,从海洲出发去往全国各地,为起步兴起的全民创办灯饰企业热潮打开了广阔市场。
来自港澳的市场力量依然影响着古镇灯饰产业的发展。1992年后,凭借毗邻港澳台地区的优势,古镇兴起学习先进经验和技术设计潮流,灯饰产业驶上“快车道”。2002年古镇被评为“中国灯饰之都”后,又吸引大批外资进入古镇投资设厂。部分港澳台商把灯具生产厂和配套厂逐步移迁古镇,带动古镇灯饰业的快速发展。
“我们的第一笔资金,都是海洲的侨胞和乡亲支援的。”袁达光回忆。从海洲灯饰到古镇灯饰,从古镇灯饰再到中国灯都、走向世界,海洲燃起的“灯”,依然照亮古镇未来的产业路。
“在海洲村走向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侨胞和港澳乡亲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走访海洲村的侨捐项目后,广东华侨历史学会会长、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研究员张应龙表示,海洲侨胞和乡亲捐建了图书馆、小学、幼儿园、医院和敬老院,对提升海洲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居民文明素养贡献很大。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古镇镇从一个传统的农业镇,发展蝶变为一个工业强镇,成为“中国灯饰之都”,而海洲村是古镇灯饰“第一盏灯”的诞生地。在海洲乡亲与家乡的交流和来往中,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知识、资金流向了海洲,为海洲村灯饰产业的起步奠定了基础。
如今,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正在推进,新质生产力在海洲工业园区不断孕育、发展,随着新生力量涌入,海洲村慢慢的变成了一片创业的新热土。张应龙认为,海洲村既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又有深厚的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更有走向世界的全球视野。随着照明灯饰产业与世界的联系日渐紧密,市场更广阔,要用好新时期的“侨力”,推动古镇灯饰进一步走向全球。
海洲村总面积约15.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6500多人,是中山市最大的行政村之一,也是古镇镇旅居港澳乡亲较多的一个村。史料记载,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洋潮”在“曹古海”大规模兴起,村民经由港澳,以合约雇佣形式或亲友援引出洋,这便是近代古镇乡亲连群出洋、旅居港澳地区的源由起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