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中心

甘肃古墓出土17块石质屏风竟是国宝级文物考古专家:我们错了

来源:ob体育最新手机app下载地址登录    发布时间:2024-06-15 20:21:04

  我国作为十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历史背景和文化源远流长,古往今来无数人都想揭开东方文明的神秘面纱,考古事业应运而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考古学更是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虽然考古学家们有丰富的考古经验,但并不代表在每件文物出土时作出的判断就是完全正确的,是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了解。

  甘肃曾发掘了一处少数民族的古墓,当时的考古学家们认为里面出土的文物都是些“烂大街”的货色,没想到这些文物在几十年后竟被奉为国宝,引来无数人参观。

  我国一直以来都深受“祖先崇拜”和“入土为安”等传统观念的影响,致使人们格外看重人死后的葬身之所,而且其中还涵盖些风水之说,所以也被称为墓葬文化。

  早在旧石器时代,人们用天然洞穴作为住所,自然也能用它作为安葬尸体的庇护所。如今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顶人遗址,就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主要墓葬代表。

  而我国的墓葬文化自古以来就坚持着“事死如事生”的传统观念,也就是人死后,身边的陪葬品必须是主人生前的物品,这样的文化形式为考古学家们研究某段历史时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方向。

  20世纪初,我国考古学家们在陕西太原境内发掘了隋代虞弘墓和北齐许显秀墓,出土了大量的石质屏风和风格迥异的壁画。

  考古学家们对保存其中完整的壁画进行研究,发现上面竟然记录着一个外来民族的日常生活起居。

  与此同时,陕西西安也出现了北周康业墓和史君墓等多处少数民族的墓群,其中出土的文物中不止有石质屏风,还有石棺床。

  这惊人的发现令全国的考古学家们振奋不已,有些专家还亲自赶往挖掘现场,想要进一步探索古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墓葬习俗。

  其中一位专家见到这些出土的石质屏风和石棺的第一眼,竟然莫名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他回去后仔细翻阅了自己曾参与过的文物发掘记录簿,发现它们与30年前在甘肃境内出土的17件石质屏风的材质相同,图案花纹也相似。

  专家喃喃自语:“难道当初挖掘的那个古墓,是属于粟族人的墓葬吗?”他不敢细想,决定对当时出土的石质屏风再进行研究。

  专家立即赶到存放出土文物的甘肃省天水市博物馆,将自己的推断告诉馆长。馆长不可思议地对专家说:“按你这样说,那我们可就犯大错了。”

  原来,当年那处古墓中出土的所有文物不仅没有在公开区域展览过,甚至都不进行相关的保护的方法,就被工作人员扔进了地下室。

  专家称:“无论如何,都要把它们找出来。”之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连忙整理了堆积在地下室里的杂物,将17块石质屏风翻找了出来。

  专家们将这些石质屏风与之前拍摄的粟族人墓中出土的石质屏风的照片进行比对,基本确定了这些石质屏风就是少数民族——粟族人的墓葬品。

  但它们遗落在地下室的时间太长,石屏风表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损伤,上面的壁画全都模糊不清,根本推断不出是哪个时期的。

  国家文物鉴定会专家们第一时间对这些石质屏风们进行研究,最终确认了它们是隋唐时期的粟族人贵族墓葬品,并将其认定为一级甲等文物,也是所谓的国宝级文物。

  石质屏风上还原出来的壁画不仅仅具备非常高的考古价值,还对研究粟族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有很高的研究意义。

  但如果可以早点发现这些石质屏风上的信息,或许我国对于少数民族的研究可以少走些弯路。

  而这一重大失误,令所有考古学家们既震惊又懊恼,因为当时人员的判断失误,导致没能更早发现粟族人珍贵的生活轨迹,而且对文物也造成了一些不可逆的损失。

  比如,1961年秦兵马俑被发现时,由于当时的考古专家经验不足,导致第一批被发现的兵马俑刚出土就被氧化,没有了光泽的表面,后期也没有办法进行修复。

  随着全国各地发掘工作的开展,考古学家们逐渐弄明白了粟特人的生活时期和文化习俗,并在《魏书》《隋书》等大量史料中发现了有关粟特人的相关记载。

  粟特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最早生活在中亚阿姆河和锡尔河附近,有人说他们是伊朗系统的中亚古族,也有的人觉得他们是中亚康居国的后裔。

  粟族人作为中亚大陆上一个小型群居生活的民族,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饱受着周围政权的压迫和奴役,直到丝绸之路的出现,才彻底改变这一少数民族的生存现状。

  因为粟特族部分族人生活在丝绸之路的附近,所以他们的族群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重要的中转站,而粟特人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也渐渐参与在丝绸之路的贸易中。

  他们不仅在丝绸之路沿线寻找地方定居,还扩张了更多的商业网络,企图控制丝绸之路的中转贸易权,以求完全垄断丝绸之路的贸易。

  汉朝时期,粟特人迁移到了我国新疆和甘肃一带,开始了长期的定居生活,将粟特族的文化风格与中原文化进行了融合。

  隋唐末期,又有一大批粟特人沿丝绸之路来到了中国的内陆地区,他们逐渐融入了当地的居民生活,娶妻生子,世世代代地生活在这里,所以我国很多地方才会陆续出现粟特人的墓葬。

  像江苏、辽宁、江南等地都曾发现过粟特人生活过的足迹,而随后发掘出来的少数民族墓葬群也成为了宝贵的历史证据。

  当初被搁在地下室“吃灰”的17块石质屏风是如何被发掘出来的?又为何没能受到考古学家的重视呢?

  1982年,甘肃省天水市石马坪的一处山丘上,一支施工队正在修建水利工程,工人们铆足了劲干活,只为早日完成任务。

  突然,一名工人发出了惊呼声:“这是啥东西?”众人纷纷聚集过来,看见下方土地上出现了一行青砖,他们徒手挖开后,发现下面有一个深坑,周围还有雕刻精美的砖石。

  当时国家大搞建设,各地曾出现过文物遗迹,工人们纷纷猜测这会不会是个古墓啊!

  很快,博物馆派出考古队赶到了现场,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损坏珍贵文物,对这座古墓进行抢救性挖掘

  所谓抢救性挖掘,主要是因为某些基建工程的需要,不得不对文物遗址进行清理,这也属于被动型挖掘。

  而我国在正常的情况下,是不允许主动性挖掘的,一方面是由于有关专业知识和技术有限,容易对文物遗址和遗迹造成损伤,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子孙后代们留点东西。

  经过几天时间的挖掘后,古墓的概貌完全展现在众人面前,考古专家发现这座墓葬的整体方向是坐北朝南,属于竖井单室砖墓,而且还有几条墓道。

  墓室的正中央摆放着一个巨大的石棺床,但里面的棺材和墓主人的尸骨都受到了损害,只有旁边的17块石质屏风保存完整。

  而石质屏风和石棺床都是用砂页岩制成的,质地非常松软,更难得的是,它们历经千年时间都没有被腐蚀,屏风上的图画色彩绚丽,依稀可辨当年繁荣的街市交易景象。

  当时的专家们学疏才浅,又没有更多的资料参考,只能根据墓葬风格初步推断出这是隋唐时期的异族墓葬,其墓主人精通中西方文化,可能还是位颇具浪漫主义情怀的商人。

  令人惋惜的是,虽然这座古墓的构造保存完整,但里面的大量文物都被可恶的盗墓贼偷光了,只留下了铜镜、金钗、釉陶烛台等文物。

  由于出土文物有限,再加上这些只是寻常陪葬物品,所以这座古墓并没有引起考古学家们的研究兴趣,甚至连古墓的发掘报告都是10年后才公布出来。

  而那些出土的石棺床和石质屏风自然也被博物馆当成价值不高的文物,随意搁置在仓库里。直到多年后,各地相继出土了同类文物后,这些石质屏风才被考古学家重新拾起。

  虽然当时考古学家们的专业相关知识有限,无法看出17块石质屏风的珍贵价值,但随着考古学的发展,我国出现了很多经验比较丰富的专家们,他们自然也能从全国的考古动向上发现这些文物的些许端倪。

  除了这17块石质屏风被误判外,我国也有大量珍贵文物都毁在了学艺不精的考古专家手中。

  1956年,中国著名文学家郭沫若等人坚持发掘明定陵,但因没有相关经验,竟毫无准备地打开了陵门,导致里面大量珍贵字画和丝织品接触氧气受损,轻则成了碎片,严重的直接碳化。

  还有些没有考古经验的队员,竟然裸手拿取文物,导致墓中3000多件文物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只有一小部分完整保存了下来。

  他们丝毫不懂得尊重帝王帝后的陵寝,在收集完文物后,将尸骨随意地扔在了地上,着实令人痛心,国家也因此出了新规:“全国范围内,禁止发掘帝王陵。”

  如此不负责任的考古行为在我国还是少见的,但还是有很多不被重视的文物突然被认定为国宝级文物。

  而当初参与挖掘和研究石质屏风的考古学家们得知了自己的误判后也非常后悔,他们公开承认是因为自己学识浅薄,才会导致珍贵的石质屏风被无视了三十多年,他们还表示:“我们的确犯了大错!”

  其实出现这样的问题,也不能完全怪罪于第一批发现研究的考古学家们的身上,毕竟每个人的知识都是从书本上得来的。

  即便考古学家们的知识储备要比寻常人丰富,但并不代表他们不会错,尤其是在面对新奇陌生的历史文物时,往往都是靠直觉、经验和判断能力对这些文物进行认定,有很大的可能性造成误判。

  如今,我国仍然有大量文物的价值都没被发现,但随着考古技术的持续不断的发展,考古学家们会对文物遗址进行更加仔细地挖掘研究,让那些埋没的珍贵文物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

首页首页
案例案例
19903172283电话
菜单菜单
 
首页 产品中心 新闻中心 案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