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与北洋水师:一个四品道员的20年努力造就亚洲最强大舰队
世人皆知李鸿章为北洋大臣,却鲜有人知他最初只是个四品道员。1862年3月4日,当一艘英国货轮靠岸上海十六铺码头时,下来的是一群衣衫褴褛的"叫花子"。这便是李鸿章统领的淮军,而李鸿章此时不过是个四品道员。
谁能想到,正是这位四品道员,在接下来的20年里,从一无所有开始,一步步打造出了亚洲最强大的舰队?从江南制造局的第一艘蒸汽船,到威震远东的定远、镇远铁甲舰,李鸿章究竟是如何在20年间完成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而这支舰队最终又为何会在甲午战争中遭遇惨败?
世人皆知李鸿章在上海为淮军购买军火,却不知他最初买来的是一堆破铜烂铁。1862年春天,李鸿章带着淮军赶到上海时,英国商人售卖给他的竟是一批已经生锈的来复枪!
丁日昌听闻后,立即找来了几位洋商打探消息。没过多久,他便向李鸿章建议:"何不自己建个兵工厂?"
就这样,李鸿章下令在上海设立了三个"洋炮局"。其中一局由英国军医马格里主持,专门仿制开花弹;另外两局则分别由参将韩殿甲和丁日昌负责,试制各类火器。
这三个"洋炮局"便是日后赫赫有名的江南制造局的前身。1865年,李鸿章将三局合并,正式成立江南制造局。
说起江南制造局的第一艘轮船,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当时李鸿章派出的购办大臣容闳从美国带回了一批机器,却没人会用。无奈之下,李鸿章只得高薪聘请外国专家。
一位英国工程师接下了这份工作,他叫托马斯。这位托马斯先生可不简单,他不仅帮着组装机器,还带出了一批中国徒弟。
1868年春天,江南制造局终于造出了第一艘蒸汽船。这艘船虽然只有百来吨,却是中国人自己造的第一艘近代轮船!李鸿章为这艘船取名"惠吉",意为"吉祥如意"。
但"惠吉"号刚下水不久,李鸿章就发现了一个大问题:船上的机器经常出故障。原来托马斯先生为了多赚钱,故意把一些关键技术藏着掖着,没有教给中国工人。
李鸿章大怒,立即解雇了托马斯,另请了几位德国工程师来制造局任教。从此,江南制造局的技术水平突飞猛进。
1870年,制造局又建成了一艘更大的轮船"操江"号。这艘船不仅能跑得快,还能装几门大炮。李鸿章把它派到天津巡逻,这便是北洋水师最早的一艘军舰。
就在"操江"号驰骋海疆的时候,李鸿章又想到了一个主意:何不让制造局的工人们去外国学习造船技术?于是他选派了五名年轻工人,送到英国的造船厂学习。
这五个人中有一位叫徐寿,后来成了中国近代著名的科学家。他不但学会了造船,还翻译了大量西方科技书籍,为江南制造局培养了不少人才。
到了1875年,江南制造局已经能造三四千吨的轮船了。但李鸿章心里清楚,要对抗外国的铁甲舰,光靠自己造船还远远不足。他开始把目光投向了欧洲的造船厂...
1884年8月23日这天,法国海军舰队不宣而战,忽然出现在马尾港。当时驻守在港内的福建水师总兵张佩纶正在岸上与提督何璟商议防务,忽然听到一阵急促的炮声。
"不好,法国人偷袭了!"张佩纶急忙冲到码头,却见港内的"扬武"号已经中弹起火。这艘刚从欧洲购来不久的新舰,瞬间就被击中了弹药库。
当天的马尾港内共停泊着11艘中国战舰,这中间还包括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苦心经营多年打造的主力舰"扬武"号和"福星"号。这些战舰刚刚完成例行检修,一半的弹药都还堆放在码头上。
更要命的是,由于法国人来得太突然,许多水兵都在岸上休息。等他们赶到码头时,法国舰队已形成了战斗阵型,对着港内的中国战舰展开狂轰滥炸。
就在这时,"扬武"号的管带杨大膺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命令仅剩的几名水兵立即启动蒸汽机,准备冲出港口与法舰决战。
"宁愿战死,也不能坐以待毙!"杨大膺站在指挥台上高声喊道。可惜"扬武"号刚驶出几百米,就被法舰密集的炮火击中,整艘战舰顿时陷入一片火海。
这一战,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11艘战舰全部被毁,700多名官兵阵亡。这个惨痛的教训,让朝廷上下终于意识到了建立现代化海军的重要性。
1885年五月,光绪皇帝在朝廷大殿上发出感慨:"上年法人寻衅,陆路各军屡获大胜,若是海军得力,何至处处牵制?"
这番话立即引发了一场大讨论。各省督抚纷纷上奏建议设立海军衙门,统一管理全国的海防事务。其中最受重视的是李鸿章的奏折。
李鸿章在奏折中指出:"各省水师各自为政,互不统属。以致战船只顾运输,水兵只晓应付。今当效法西国,在京师设立海部,或曰海防衙门,如此方能统一指挥。"
这份奏折得到了慈禧太后的重视。同年八月,她下令成立海军衙门,任命醇亲王奕譞为首任海军大臣。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门管理海军的中央机构。
不仅如此,为了加强海防,朝廷还决定在渤海、东海和南海沿岸修建一系列军港。其中最重要的是旅顺和威海卫两个军港。
1887年,李鸿章派遣袁世凯的叔父袁保龄去旅顺督建军港。这位老将军带着一群工程师在旅顺港口忙活了整整三年,终于把这个"东方的直布罗陀"打造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军港。
在这期间,李鸿章还做了一件大事:创办了天津水师学堂。这是中国第一所正规的海军学校,专门培养海军军官。学堂不仅请来了德国教官,还派遣学生去欧洲留学。时任学堂总办的赵维金曾感慨地说:"要建强大海军,首先要有一批懂得现代海战的将才。"
世人皆知"定远"、"镇远"是北洋水师最强大的两艘铁甲舰,却不知这两艘战舰的订购过程竟然如此曲折。
1880年冬天,驻德公使李凤苞收到了一封急电。这是李鸿章发来的密信,要他立即与德国伏尔铿造船厂接洽,订购两艘最先进的铁甲舰。
当时的李凤苞对军舰一窍不通,幸好身边有一位懂行的人:徐建寅。这位从江南制造局出来的科学家,此时正担任驻德使馆的二等参赞。
"德国的军舰比英国的便宜,但质量未必差。"徐建寅对李凤苞说,"关键是要找对人。"
就这样,徐建寅带着李凤苞走访了德国各大军工厂。当他们来到伏尔铿造船厂时,厂长亲自带他们参观了正在建造的铁甲舰。
"您瞧,这艘舰的装甲厚度超过30厘米,连英国最新式的炮弹都打不穿!"厂长向他们介绍道。
这话正中李凤苞下怀。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双方终于达成协议:两艘铁甲舰,总价326万两白银。
为了确保工程质量,李鸿章特意派了刘步蟾去监工。这位后来的北洋水师名将,在德国整整待了三年,从图纸设计到下水试航,事事亲力亲为。
1885年,当"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驶入大沽口时,整个天津城都沸腾了。这两艘战舰不仅体型庞大,而且火力凶猛,每艘舰上都装备了4门12英寸克虏伯重炮。
李鸿章立即采纳了这个建议。他从天津水师学堂挑选了一批优秀学生,派到德国去学习驾驶铁甲舰。其中就包括了后来的"致远"号管带邓世昌。
1886年春天,德国海军少校汉纳根来到威海卫,专门为北洋水师培训炮术。这位严格的教官每天都要让水兵们练习瞄准和射击,直到他们能在风浪中准确命中目标为止。
同年5月,醇亲王奕譞来威海卫检阅北洋水师。当14艘战舰在刘公岛前列队航行时,奕譞赞叹不已:"如此威武之师,何愁不能保我海疆?"
这支舰队确实让人印象非常深刻。除了"定远"、"镇远"两艘主力舰外,还有"致远"、"靖远"、"经远"、"来远"等快速巡洋舰。每艘舰都装备了最新式的克虏伯火炮,航速也都在15海里以上。
更难得的是,这支舰队的官兵素质极高。许多军官都是留学欧洲归来的高材生,水兵们也都经过严格训练。当时的《布鲁赛海军年鉴》将北洋水师列为世界第六大海军,仅次于英、法、德、美、俄五国。
那时的威海卫军港,每天都有外国军舰来访。他们都想一睹这支亚洲最强大舰队的风采。李鸿章经常带着各国使节去参观,每次都不忘说上一句:"诸位请看,这就是我大清的新式海军!"
世人皆知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前停止了购舰,却不知这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1886年冬天,李鸿章向朝廷递交了一份奏折,请求追加军费购买新式战舰。这份奏折的开头写道:"英德两国新造快船,皆装速射炮,火力强劲,我北洋舰队若不及时来更新,恐难以应对。"
然而这份奏折在军机处放了足足三个月,却迟迟不见回音。直到第二年春天,军机大臣翁同龢才递上一份驳议:"海军已有定远、镇远等大舰,足以震慑宵小,何必再费巨资?"
就在这时,一个意外的消息从日本传来。1888年,日本在英国订购了两艘最新式的巡洋舰"吉野"号和"秋津洲"号。这两艘战舰不仅速度快,而且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速射炮。
丁汝昌得知这一条消息后,连夜赶到天津向李鸿章汇报。他带来了一份详细的报告:"日本新购的战舰航速达23海里,比我们最快的'致远'号还要快7海里!"
李鸿章立即派人向英国伏克斯船厂询价,打算订购同样性能的战舰。但朝廷的回复却让他大失所望:"库款紧张,暂缓购舰。"
1889年,又一个坏消息传来:北洋水师的军费被削减了三成。这下不要说买新舰,就连日常训练的炮弹都不够用了。
刘步蟾曾在一次军事会议上说:"现在每艘舰每年只能打50发炮弹练习,这么少的弹药,怎么样提高水兵的技术?"
情况越来越糟。1890年,连维修费用都开始紧张。"定远"号的锅炉出了故障,修理费用就花了三个月的军饷。
1891年,李鸿章再次上书朝廷,恳请拨款:"各国海军日新月异,我北洋舰队若不及时添置新舰,恐将渐失优势。"这次朝廷干脆连回复都没有。
一位德国顾问看不下去了,他对李鸿章说:"贵国的战舰都是十年前的老式装备,如今各国的海军早已更新换代。"
但李鸿章能做的只有维持现状。他把有限的经费用在了维修和训练上,期望能尽可能保持舰队的战斗力。但跟着时间推移,北洋水师的优势正在一天天消失。
1893年,丁汝昌向李鸿章提交了最后一份购舰建议书,上面写着:"日本海军已有速射炮舰十余艘,我军若不早做准备,恐将后患无穷。"然而这份建议书,最终还是石沉大海。
世人都知道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战败,却不知在这场战争之前,一场无声的革命已经在世界海军中悄然发生。
1890年春天,一封来自英国的密报摆在了李鸿章的案头。这份报告详细记录了英国海军最新式战舰的性能:"新式速射炮每分钟可发射十余发炮弹,火力是老式火炮的十倍!"
当时的北洋水师主力舰"定远"号,每门主炮发射一次就要七八分钟。而英国新式战舰装备的速射炮,眨眼功夫就能发射好几轮。
同年夏天,又一个消息传来。日本从英国订购的"吉野"号巡洋舰开始海试,这艘战舰不仅速度快,而且装备了整整四十门速射炮!
一位在日本考察的北洋水师军官回来后说道:"日本人的新式战舰,光靠速射炮一分钟就能发射四百多发炮弹,这还不算主炮的威力!"
不仅是速射炮,就连鱼雷技术也在快速的提升。1891年,一艘德国鱼雷艇在演习中,成功地用自动装填的鱼雷发射管击中了一艘老式铁甲舰。
这场演习结果让整个欧洲海军界震动。从此,各国都开始重视小型快速鱼雷艇的作用。可北洋水师的鱼雷艇不仅数量少,而且都是十年前的老式装备。
1892年,丁汝昌带着几名军官去威海卫军港视察。当他们登上"定远"号时,一位德国教官指着舰上的主炮说:"这些大炮虽然威力很大,但现在的海战讲究的是速度和火力密度,光靠几门大炮是不够的。"
更要命的是人才培养的问题。北洋水师虽然有天津水师学堂,但课程设置还停留在十年前。一位刚从英国游学回来的学员说:"外国海军学校都在教授无线电通讯和电气鱼雷,我们却还在学老掉牙的帆船知识。"
就在这时,日本海军慢慢的开始演练新式战术:用快速巡洋舰绕着笨重的铁甲舰打转,利用速射炮的高射速压制对手。而北洋水师的演习科目,还是以大炮对轰为主。
1893年底,李鸿章收到了最后一份警告。这是一位在英国造船厂工作的华人工程师寄来的信:"英国新式战舰不仅采用三联装速射炮,还增加了水线装甲带,这些技术已完全超越了十年前的设计理念。"
然而为时已晚,北洋水师已经错过了技术更新的最佳时机。当"定远"号还在靠十年前的老式火炮震慑敌人时,世界海军已确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